岁末掠影:书中日月长

December 31,2024
0

2025

艾萨克·阿西莫夫,俄罗斯犹太裔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银河帝国》系列丛书,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圣经”,3 个系列,分别是基地、机器人、帝国,共 15 册。你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场景也许就来自这些书里,漫威的复仇者系列中的科幻场景可能是这本书最好的演绎。你也许听过“机器人三大定律”,其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其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给予的命令,但前提是这些命令不违反第一定律”;其三,“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力保护自己”。后来,小说的主角,机器人丹尼尔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而提出了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者目睹人类整体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未来,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就现在而言,我们是否应该让人工智能遵守这四条定律呢?阿西莫夫在 20 世纪 40 年代对未来的预见,成为了我们今天的选择题。不过就科幻小说中人工智能来说,我们与之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助手已经充满在我们生活周围,当我们身处危险之中时,我们能否信任“他”?当人类命运掌握在人工智能手中时,我们能否信任“他”?

2012 尤瓦尔·赫拉利出版了《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到现在依旧好评如潮,三次关键性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从动物到上帝,人类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地球的主宰。2018 年他又出版了《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在这本书里他说人类社会是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巨轮,而我们现如今面临的各种问题则是威胁巨轮安全的暗礁和风暴,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科技发展带来的就业结构调整、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的影响、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等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我们是否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历史转折点?这是赫拉利在 2018 年的所思所考,接下来几年发生的事情,我们大家有目共睹,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的观点。

你能想象 28 世纪,当地球被黑洞吞噬,人类在遥远的银河系建立霸主政权吗?这就是丹·西蒙斯集宗教、时间旅行、奇点、人工智能、赛博朋克、军事科幻于一身,写作了一部经典科幻巨作——《海伯利安》,和上面提到的《银河帝国》并称“人类想象力的巅峰”,也是科幻文学中不可不看的经典之作。在充满各种谜团的海伯利安星球上,矗立着不知何人为何人所建的“光阴冢”,朝圣者向伯劳许愿,他保朝圣者“梦想成真”。七个人,七个故事,七个梦想,其中一人担负着全人类未来的命运。未来有多远?宇宙有多神秘?人类是否会觉悟?无论你对未来世界的疑问有多么天马行空,科幻小说总是能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

《AI 3.0》是这样形容我们目前所处的 AI 时代的,“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可能超越人类,但在理解、推理和常识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目前的人工智能与通用的、人类水平的智能还相距甚远。”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是 AI 的一大里程碑;1997 年机器学习应用于 IBM 深蓝计算机,击败了国际象棋冠军;2016 年 DeepMind 的人工智能棋手 AlphaGo 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2022 年 OpenAI 发布了 ChatGPT,随后,我们进入了如雨后春笋般的 AI 世界。这两年我听到过各种各样关于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景,无论任何事情,大大小小、软件、硬件都要和 AI 绑定,人工智能用来改变世界,这很好。但是,这也让我对 AI 有了更多的警惕性,即应该如何和 AI 共处,它可以帮我工作,帮我感知世界,帮我实现天马行空的想象,那么是否意味着有一天它也可以替代我?我想会有这么一天,那时的 AI 肯定能够理解这个世界,也能够理解社会的常识和道德价值观。《如何创造可信的AI》一书中写道:“我们认为,AI 前行的最佳方向,是要在人类心智的内在结构中去寻找线索。”换个说法,像你我这样的“人类智能”将是这个时代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回望历史长河,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议题。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九品小吏李善德被上司哄骗接下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也许马伯庸就是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中得到的灵感,而写了《长安的荔枝》,那书到底写的是什么?是官场的腐朽,是权贵的奢靡,还是大唐的风土人情,亦或是小说的最终归途——人性?马伯庸还有一部作品是《太白金星有点烦》,同样的脑洞,幽默荒诞和现实相结合,职场讽刺佳作,所以能得到很多职场人的感同身受。《长安的荔枝》是历史和现实的交织,是李善德这个小人物所遭受的苦难和他所做出的抗争,也正是因为这种交织,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现实意义——唐朝有繁华盛世,亦有腐败剥削,也许这就像人性,历经千万年演化而善恶交织,亘古不变。

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订期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作为英国政府财政部代表,他主张对德国宽容,反对对德国的严苛惩罚,他没能改变这一切,于是他辞职了。同年他出版了《和约的经济后果》,意在揭露和约的弊端,呼吁战胜国重新考虑对德国的政策。和约就像一幅沉重的枷锁,承担战争责任、领土割让、军事限制、经济赔偿让德国淹没在屈辱之中。众所周知,和约的签订并没有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理查德·J·埃文斯在第三帝国三部曲中梳理了纳粹德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第三帝国的到来》着重讲述了一战后的德国社会,和约压迫下德国极端主义思想滋生,魏玛共和国解体,纳粹利用底层人们的不满情绪,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权力,希特勒从社会边缘走向了权力中心;《当权的第三帝国》将笔墨倾注于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如何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除异己、取缔其他政党、建立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和集中营来实施恐怖统治。经济方面虽然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政策,包括恢复经济、创造就业和军事扩张,但这都是为其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和发动二战做准备;《战时的第三帝国》描绘的是从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到 1945 年德国无条件投降的这段血腥黑暗时期,希特勒完全陷入了疯狂,被困地堡期间,他还在疯狂发号施令屠杀犹太人,在混乱与绝望中,他饮弹自杀,第三帝国也宣告覆灭。如果说凯恩斯的主张得以实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得以在和约中确立,历史会不会不一样?

1936 年,德国举办了第 11 届奥运会,为此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执导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奥林匹亚》。1940 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这个小镇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人类的堕落没有底线,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它是个愤世嫉俗的看法,但是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得出的。我很抱歉要这样讲”——这是《奥斯维辛:一部历史》这本书里集中营幸存者的讲述,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丑恶和残忍是我们无法认识到的,人性的黑暗面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会难以控制。1940 年到 1945 年,至少有 110 万人在奥斯维辛被杀害,其中绝大多数是犹太人。有谁应该为自己天生是什么人而遭到不公正待遇吗?集中营或者说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变成好人或坏人,所以道德能做什么?它只能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他人。不过,让我们感到慰藉的是,囚禁者之间的相互扶持就像黑暗绝境里的微光,传递着人性中善的温度。

“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渴望着自由,因为我生下来就是自由的…只有当我开始知道我童年的自由之梦其实是幻想的时候,我才发现,作为一个年轻人,我的自由已经被剥夺,因此,我开始渴望自由。”1994 年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标志着南非几十年的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换句话说,曼德拉自由了,他的人民也自由了。但在此前的 1964-1990 年,他面对的是长达 27 年的牢狱之灾,《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Long walk to freedom)就是在被监禁期间完成的,Beyond 乐队的《光辉岁月》也正是为致敬曼德拉而作。长达 60 多年的斗争过程中,曼德拉一直倡导和解,而非仅仅以暴制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社会和解与重建,没有宽恕与和解,只能困在当下,从而也就没有未来。曼德拉对自由的理解是“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摆脱自身的枷锁,还意味着以一种尊重并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自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虚无缥缈地“为他人好”——这反而是一个牢笼,自由是可以选择的并给予的。

书中日月长,纸上春秋短。掩卷沉思,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前进,而是充满了螺旋式的上升和倒退;历史的篇章中不乏黑暗与残酷,但人性的光辉也未曾熄灭。科技更是一把双刃剑,前进或后退,只在人们的一念之间。历史是过去的镜子,映照出现在的样子,也预示着未来的可能。我想应该透过这面镜子,看清自己。


商业转载请联系站长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您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复制和分发作品,也可以修改和创作,但是分发衍生作品时必须采用相同的许可协议。
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进行许可。